top of page

婆娑鳥

《報恩》

很久以前,某座小村莊被無情的戰火所吞噬。一位柔弱的孩子為了逃離災難而躲進了附近的山林,他迷茫地在樹海間尋找著一處安全的避難所。不知不覺孩子來到了森林深處,一棵巨樹樹冠如雲,形成了一片鬱鬱蔥蔥的神祕幽靜。在交錯複雜的樹枝之間,一隻羽色繽紛的鳥兒正引領著眾鳥在樹林間翱翔。

飢寒交迫的孩子望著龐大的鳥群,很是羨慕牠們的自由與活力。最終他體力不支坐在了大樹之下,準備在這裡迎接生命的終結。就在此時,那隻領頭的美麗鳥兒飛了過來,牠的羽毛在陽光下閃閃發光,牠似乎感知到了孩子的處境,在他上方盤旋飛舞,發出悠揚的歌聲。孩子驚訝地注視著鳥兒,只見牠引領著鳥群,落在高高的樹上。小鳥們開始向美麗的鳥兒獻上各種果實,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,鳥兒不時地丟下一些果實在孩子身邊。孩子努力撐起疲憊的身體,撿起這些果實放入口中,那甘美的汁液流過喉嚨,讓他重新找回了生存的動力。

在接下來的日子中,孩子一直依賴著那鳥兒贈予的果實或其他食物,撐過了艱難的時刻。那美麗的鳥兒也時常於樹梢間歌唱,悅耳的歌聲如清泉般潺潺流淌,同時撫慰了孩子因戰亂而受傷的靈魂。因歌聲獲得平靜的孩子,偶然回想起幾年前的事……那時他在這片森林中遇到了一隻雛鳥,雛鳥貌奇特卻有著動聽的叫聲。或許是被雛鳥努力掙扎生存的模樣所感動,儘管生活拮据,孩子仍將雛鳥帶回家並細心照顧。而雛鳥也日漸茁壯,最終展翅回歸山林……

一年後,戰亂終於畫上句點,人們回到故土重建家園。孩子也離開了森林,回到人類的世界。然而,他從未忘卻那段寧靜的日子和鳥兒的恩澤。每當孩子聽到那熟悉的歌聲響起,他會帶著新鮮的果實,回到森林拜訪那些溫柔的「朋友」。

01

傳說概述

臺灣中部地區的山林中有妖鳥名為婆娑鳥,婆娑鳥的體型紀錄不一,有說法是體大如雁,也有小型如鶯的紀載。

雄鳥有著五色炫麗的羽毛,雌鳥的羽毛則是黯淡的灰黑色。婆娑鳥的歌聲能魅惑萬物,如鳳凰那般能吸引百鳥群聚、為其獻上食物,婆娑鳥飛往別處時百鳥也會緊隨其後。
據傳乾隆51年有婆娑鳥的目擊紀錄,而不久之後彰化便爆發了林爽文事件,因此婆娑鳥也有被人視為戰亂的預兆。

***​

婆娑鳥的傳說紀載源自清朝王蘭沚的《無稽讕語‧臺陽妖鳥》,以及周璽的《彰化縣志》。婆娑鳥並非鳳凰,卻擁有引導眾鳥的能力,就像是一種對正統王權的挑釁,而這也呼應了反抗清朝統治的林爽文事件。以妖怪的異象暗示世間即將發生變化,或是為了避嫌,而以妖怪形象包裝現實事件來傳述,也是妖怪傳說常見的特色。

婆娑鳥_n.png

02

設計概念

為了強調婆娑鳥(雄鳥)的特殊,在翅膀以及尾羽部分參考了傳說中的鳳凰,具有較華麗的造型。又為了避免與鳳凰太過相似,身體的部分採用了小型鳥類的體態,也符合「體型小如鶯」的紀載。雌性婆娑鳥的輪廓則比雄鳥低調許多。

婆娑鳥擁有五色的羽毛,令人聯想到現實中的五色鳥,而雄雌鳥的差別也與藍腹鷴相當類似,棲息地分布也有所重疊,故參考了其羽毛顏色。

03

形象徽章

臺灣妖怪地圖中所使用的形象徽章。

​輪廓強調了婆娑鳥的羽翼和長長的尾羽。

map_icon_婆娑鳥.png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