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麒麟颶

《火與風》

當年我還是個年幼的孩子,住在靠近山區的小村莊裡。那時候山上發生了一場可怕的野火,禍不單行的是當時正是焚風旺盛的季節,災害不斷擴大,迫使我們不得不撤離到安全的地方。整個村子陷入混亂,人們急忙收拾著行李,慌忙地逃離家園。
年幼的我被父親緊緊抱在懷中,目睹熊熊烈火吞噬了鄰近山頭上的樹木。烈焰熾熱,煙霧彌漫,空氣中充滿了焦臭的味道。村民們各個面露擔憂和恐懼的表情,急忙往前奔跑。
在這場混亂中,只有面朝後觀望的我注意到遠處山坡上的異像,一隻巨大的生物自山頂狂奔而下,乍看之下像是一頭駿馬,然而細看卻發現它有著類似龍的頭顱,全身被火焰所包覆,每一步都帶著狂風的呼嘯。
我看著那生物在山坡上奔馳,它的形象如此壯麗卻又令人畏懼,仿佛它就是這場災難的具現化,藐視著四處逃竄的人類……
在那之後我們一家是如何逃出並重新安置的,我已經完全沒有了記憶,唯獨那大火中的場景深深刻進了我的腦海裡。我從未向任何人敘述這段經歷,因為我知道沒有人會相信。
多年過去, 每當看見與焚風或野火相關的災禍發生時,我仍會不禁想像著,有一頭巨大而威嚴的生物在火與風中昂首奔馳,直到一切化為灰燼之時……

01

傳說概述

清代,《臺灣縣志》:「狂飆怒號,轉覺灼體,風過後,木葉焦萎如爇(焚),俗謂之麒麟颶,云風中有火,殊可詫異。」
身上冒出火焰的麒麟,自山頂奔馳而下,經過之處大地乾燥、植物枯萎甚至燃燒起來。

***

現代研究多推測麒麟颶即所謂的焚風現象。從麒麟颶傳說的分佈地點也能看出一些端倪,焚風現象比較頻繁發生的地區例如台東、台中或屏東,都可以找到有關麒麟颶的傳說。由於傳統的麒麟雕刻或畫作上常見其四肢纏繞火雲的形象,因此古人就把焚風想像成是帶火的麒麟奔馳而過的結果,臺灣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焚風現象,也演變出了截然不同的麒麟傳說。 

麒麟颶_s.png

02

設計概念

參考了傳統麒麟的外貌,又有所不同:

1. 犄角像是被焚燒炭化的枝枒,還冒著火星;為凸顯其具有破壞力的形象,嘴部如食肉動物,長著鋒利的牙齒。
2. 火焰:除了纏繞四肢的火雲以外,後頸的鬃毛也將描繪成火焰的模樣。

麒麟颶也是焚風的具現化,以此為靈感將麒麟颶身上的鱗片設計為青綠色,並呈現自頭頂開始逐漸碳化的狀態,藉此表現出清涼的山風變成灼熱焚風的過程。

03

形象徽章

臺灣妖怪地圖中所使用的形象徽章。

​輪廓強調了強調出麒麟颶火焰狀的鬃毛,龍一般的尾巴,尖銳的犄角、牙齒與背鱗則顯露出其危險性。

map_icon_麒麟颶.png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