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鯪鯉
《朋友》
某個小村莊中,住著一位熱愛大自然的孩子。有一天,他在自家的田地中偶然發現了一隻金色的小穿山甲,牠躲在草叢中顫抖著,明顯是受了傷。少年的心中湧起憐憫之情,他輕輕地將小穿山甲抱在懷中,帶回家細心地照料。
不久之後小穿山甲終於恢復了健康。孩子看著牠用有力的前爪刨開土壤,鑽入了田地之中,將牠的巢穴建立在這片土地下。從那之後,每當孩子跺腳踩地時,小穿山甲總是從地底鑽出來,用小爪子輕輕拍打著孩子的腳踝,彷彿表達著無盡的感激與友好。
隨著孩子成長,他成為了一名慈愛的父親,多年過去他依舊保持著跺腳踩地的習慣。儘管他已經很久沒有見到小穿山甲的身影,但他能夠感受到土地中傳來的微妙震動,而他們家的田地仍然保持著肥沃,作物在這片土地上茁壯成長,每年都能豐收。
隨著時間持續流轉,父親成為了一位年邁的祖父。雖然他的體力不再如過去旺盛,但他仍然心懷感激和關愛。為了讓孫子們繼續傳承這份特殊的連結,他讓他們代替自己到田地中跺腳踩地。
有一天,孫子們激動地跑回來,笑著告訴祖父他們看到了金色的穿山甲。祖父聆聽著他們的描述,露出滿足而欣慰的微笑。
「你們要好好相處喔,和牠分享我們對土地的愛與感激。」
01
傳說概述
據傳從前在犁頭店附近棲息著許多動物,直到漢人進入此地開墾,大部分的生物都遷徙離開,唯獨「金鯪鯉」深深鑽入了地底下繼續生存,在風水學中也認為犁頭店是一個「鯪鯉穴」。當金鯪鯉在土中鑽道活動時,連帶會幫助農地翻土,讓當年的作物得以豐收,然而金鯪鯉有冬眠的習慣,若是金鯪鯉未能在夏季前甦醒並開始活動,那麼該地的農作物便會欠收甚至發生災難。因此每年端午節時期,犁頭店的人們便會敲打鍋盆發出聲響,藉此喚醒金鯪鯉,這個習俗活動被稱作「躦鯪鯉」。
***
所謂的鯪鯉即為穿山甲,也被稱作土龜,悶仔等等。現實中的穿山甲也會利用前爪挖掘地洞作為覓食與棲息的地方。犁頭店即為現代台中市南屯區的舊稱,而「金鯪鯉」的形象源自林惠敏的《典藏犁頭店》,其中描述了在犁頭店地底下沉睡著「金色」的穿山甲。
現代研究認為,「躦鯪鯉」最早源自當地平埔族的成年禮「走標」,後來才與漢人的信仰習俗結合。金鯪鯉的傳說能夠看見漢人發展的過程,文化習俗的融合,以及古人與自然比鄰而居、共存的生活方式。

02
設計概念
為了不同於一般的穿山甲,除了強化鱗片的形狀外,前爪也設計地更加巨大,還有猶如釘耙的尾巴,象徵其翻動農地的能力。
因為長年居住於地底,眼睛已如鼴鼠等地底生物般退化。另外從「金鯪鯉」名稱得到靈感,加上了類似鯉魚的鬍鬚。
顏色則採用象徵吉祥與豐饒的金色,以及代表土地的褐色與農作物的綠色。
03
形象徽章
臺灣妖怪地圖中所使用的形象徽章。
輪廓強調了金鯪鯉巨大的前爪與尾巴,鬍鬚和身上的鱗甲也詳細地描繪出來。
